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,轄區商業進入繁盛時間,據鄭州商務會公布的行業已經有30多個,為適應發展的急需,1927年,主持河南政務的馮玉祥曾組織編制鄭州城市建設規劃,將市區道路系統采取棋盤加放射的自由式布局,按寬度分為6個等級。整體規劃的道路雖然很好,但是因“蔣、馮、閻”中原大戰爆發,最終沒有實施。直到抗戰勝利后,轄區新興的道路出現了類似棋盤放射式格局的道路有:銘功路、老墳崗片區、西一街、西二街、一道街、二道街、新春南里、北里、民強巷、益民北街、益民西街、益民東街、益民大院、富春南里、北里、陳家巷、聚玉里、瑞祥巷、共和胡同、杏花里、惠興街、復興里(后改稱新興里)、光明胡同等。轄區南部有:前杜家花園街、后杜家花園街、一馬路后街、振興商場、振興南里、振興北里、振興中里等。
以上轄區道路僅有大同路為水泥路面(人稱洋街),其余都是土路,路面狹窄、凹凸不平,道路排水、綠化全是空白。
1948年10月22日鄭州解放,城市規劃建設的歷史揭開新的一頁。街道建設開始走上大規模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。轄區道路以“二七廣場”為中心,向四面八方延伸。1950年,將順河街、迎河街、慕霖路合并,填平臭水溝,修筑了新中國成立后鄭州市第一條水泥砼路面,名為解放路。1952年,為紀念1923年“二七”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,將原長春路改稱為二七路。
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,鄭州城市規劃西南部為棉紡織工業區,東北部為行政區,北部為文化區,南部為鐵路區。此時轄區建設圍繞總體規劃,新建道路有:金水路、建設東路、棉紡東路、大學路(2002年起實行一路一名的命名原則)劃分大學北路、大學中路、大學南路,京廣北路、京廣中路、京廣南路,嵩山南路,康復前街、康復后街、康復中街、建新北街、建新西街、建新東街、中原東路、桃源路、桃源南街、幸福路、南福華街、北福華街、建華街、北建中街、南建中街、西中和路前街、西中和路后街、西中和路南街、和平新村街、和平路、太和路、馬砦街、合作路、二環支路、民主路、民主一街、民主二街、民主三街、自由路、自由一街、自由二街、南游藝市場街、北游藝市場街、益民東街、益民西街、益民北街、益民大院、西聯合街、苗圃街、新建街、鄭密路等。